-
懷念黃宗英
-
“看到另一個人離世,那也是愛情的重要部分” ——苔絲·加拉格爾追憶卡佛的“第二次生命”
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24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耶魯六年雜憶
一日,高年級學長遙指史景遷先生駕紅色跑車緩緩而過,但見其人年輕英偉,身披紅色外套,口銜香煙,長相絕類美國民歌歌手。 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24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劉曉輝 一個女人在走廊轉身離去
“有時候會跟自己說,這一筆就是我人生最后一筆,這張畫就是我人生最后一張畫,我要畫給我自己。我不知道這是給自己鼓勁還是排除干擾,我相信一個誠實或者嚴肅的畫家都會這么來拷問或者鞭打自己。但是人都得吃飯,所以誰也不能回避這個問題,不能說每一張畫都排除了所有的干擾,排除不了。但畫這些畫的時候,我是誠實的” -
金基德 在極度熱愛與難以忍受之間
金基德延續了韓國電影對歷史記憶的重視,揭示無法消化的民族傷痛,不同的是他更重視個人化的表達。愛欲與暴力、互相傷害卻又互相依存的關系、毫無希望的底層人生,是他電影反復出現的主題。他的電影贏得許多人的熱愛,但電影中的暴力,乃至他現實生活中的暴力,也讓許多人難以忍受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-
“女性是如何在艱難的時代自我實現的” ——告別黃宗英
“當時的演員不論在戲劇舞臺還是在片場,所受到的歷練強度是今天的演員不可想象的。演員一天就排數場話劇,戲服穿上后就不能卸妝,吃飯都是在后臺隨便解決。他們也許沒有接受過太多科班教育,卻在社會大學里迅速成長。” “我父母始終都沒有對我們講起她們對過去的人和事有什么怨言。而那些爭議,在歷史里,看上去一點也不重要。” 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24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獨家對話勞榮枝辯護律師: 不斷說服勞榮枝實事求是描述案情
被告人勞榮枝對指控她殺害多人的犯罪事實并不認同,當庭的供述與此前在偵查階段的口供并不一致 “我覺得人要遵紀守法,自尊自愛。隨著經濟飛速發展,有的人會在膨脹的物欲面前迷失自我。勞榮枝本來是小學老師,有正當職業。有些事一旦開了頭,后面會不斷墜落下去”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-
薛佳凝 一路“跑冰排”
“我希望有見識地去過平淡生活”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-
藝術史學者徐小虎談中國繪畫
(本文首發于2020年12月17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“轉變是為了生存”——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《棒!少年》的來路
“如果現在還讓我一個人拿個機子去拍,我可能就不太有動力。如果沒有投資,就為了情懷?紀錄片人好像被打了很多標簽,‘必須怎么樣’。為什么呢?我又不欠你們的。我覺得這個行業需要有一個良性(發展)的可能性。”許慧晶說。